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易学精髓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它起始于筮占但高于筮占。《易经》中记录了很多上古的古代历史事件,因此易经本于实践《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系统、最厚重的典籍,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文文化的基础。易学分为儒家易、筮术易易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三易在先秦有专门的经师。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作用。各代、各派易学是所处历史环境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与时代特征,是华夏文化及其理论思维的体现。当今国内有这样一位易学大师他刻苦钻研易学之理,终有大成他矢志创新,反复实践,他正心存善,尤擅以易学风水点化度人;他为师悉心,不掖其瑜,常能使人醍醐灌顶。他就是我国易学泰斗---张醒植。
张醒植,原名张荣斌,1976年生于陕西咸阳。从小受家庭熏陶,喜相术、易学、爱佛学、道学;是一名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推崇者,易学研习者。在易学方面,精于梅花易数,六壬,相术,八卦预测。提出学易行大道,学易为医心,学易明木性,旺场植物为先的观点。认为易学是宇宙数学模式,重点在于思维和感悟。
1998年工作咸阳某大专院校,开始以中华传统文化会友,讲习为乐;
2000年深入学习《周易》;读了大量易学哲理方面著作;
2004年开始拜访民间易人,向他们讨教学习;
2006年大量的阅读易学着作,对许多名家解释周易进行对照比较,喜欢《梅花易数》并以此为蓝本;
2014年在“第十届中华易学大会”上发表论文《起名之我见》》获得一等奖;
2015年第一届“中华文明杯”周易文化领域论文案例评选活动《起名之我见》获得中华文化学术贡献奖,《八纯卦的启迪与联想》获得中华易文化应用楷模奖;
2015年在“第十一届中华易学大会”上发表论文《易道仁和观,旺场木当先》荣获特等奖,并被评为中国易学科学研究成就奖。
2016年在“第十二届中华易学大会”上发表论文《色彩和谐搭配学》荣获一等奖;
2017年参加“第八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特授予“传统文化推动人物”荣誉证书;论文《易道仁和,木子旺场》获得优秀论文奖;
2017年8月被中华周易协会太极智库首家中国传统智慧智库聘为专家委员;2017年9月第二届中华周易名家高端论坛特授予大会组委会监察委主任。
2018年第十四届中华周易大会,获得学术委员会颁发金罗盘奖,论文《养鱼风水》获得论文一等奖。
2018年5月作为周易行业杰出代表受邀入驻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
2019年6月被中华周易大会组委会评为中国当代风水堪舆名家、中国当代易学名家;
2021年被中华易学大会组委会聘请易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2022年3月被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评为易学文化推广大使;
2022年4月被决策中国栏目;
《九醫門赋》
第六代传人李鲲鹏
乾坤浩荡,岁月汤汤。
华夏大地,医道昭彰。
蒙民要方,源远流长。
呼伦贝尔,促其滋养。
人杰地灵,自然怀藏。
蒙古汗国,助其成长。
祛痛除伤,功德无量。
悠悠传承,代有贤良。
日月累积,智慧深藏。
忆昔汗王,纵横八方。
麾下儿郎,征战沙场。
疾恙常扰,苦痛难当。
军医圣手,智慧无量。
众医之长,集成良方。
黑金膏法,精研首创。
善用高效,熠熠生光。
王氏显公,医道贤良。
幼而向学,慧智如璋。
年少问道,学医有方。
喇嘛真传,永志不忘。
十二行医,救人为纲。
钻研诸学,医理渐详。
九方问世,古今奇创。
九步之法,熬制精良。
窖藏之妙,增效固强。
九医之门,自此名扬。
观其医理,独具光芒。
三根之说,三才之象。
协调身心,平衡阴阳。
五元之论,五行之常。
诠释万物,梳理总纲。
筋经脉络,气血通畅。
人和观念,辩证施方。
蒙方之基,医道之纲。
若厦之梁,撑起殿堂。
承载智慧,护佑安康。
观其名贵,富如宝藏。
生于旷野,长于山岗。
或为根茎,或为花房。
马奶之酒,可医胃肠。
肉苁蓉者,强肾扶阳。
冬虫夏草,益寿良方。
采集炮制,水火改良。
各循其道,尽显妙章。
观其医德,至高无上。
九医之门,承载要方。
行医之士,心怀柔肠。
走包入帐,康疾扶伤。
不问贫富,不看弱强。
以人为本,健康守望。
仁术济世,生命护航。
传承之途,崎岖漫长。
师徒相继,口传心量。
岁月悠悠,九医沧桑。
抗战救国,支锅熬浆。
砥砺前行,初心不忘。
建国兴邦,政府领航。
民族医学,重视弘扬。
忆昔王显,贤德始创。
心怀慈悲,济世众堂。
九医前程,如意吉祥。
四代优化,五代佳方。
今朝鲲鹏,六代俊良。
继往开来,挺膺担当。
腾飞展翅,志在四方。
同承旧典,共筑华章。
非遗上榜,名坊增光。
辉煌再续,逐梦远航。
九医门堂,华夏名扬。
(2024.11.20)